我的申请之路

Baichuan, 2018.03

知道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然后去追求它。

决定出国

我其实大二才决定出国。在土木系有三个比较大的方向,结构、建管和交通,如果选择交通的话,出国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因为在交通专业,国外许多高校都走在世界前列。我在大二时跟着系里的老师尝试做了交通方向的科研,觉得非常感兴趣,再加上自己本身就比较喜欢在新的环境中开拓视野,就做好了出国的决定。

我觉得对于目前拿不定主意的土木本科的同学,不妨先思考一下自己未来的方向。如果想读结构方向,其实国内的在许多领域都在世界前列,并且中国的土建还有不少发展空间,而且在国内学习国内相关规范,对于就业也有帮助。如果未来希望找教职,那么海外的历练经验必不可少,无论什么专业,至少都应该有海外交换或者学习的经历。在未来方向之外,还可以思考一下个人的性格,国外的生活一般自主性要求比较强,也需要适应国外的环境和文化,这个过程可能对有的同学来说比较艰难,如果决定出国,至少应该在适应国外生活方面有足够自信。所以目前还在纠结出国还是读研的同学,可以按照“个人未来方向”和“个人性格”两个角度来好好思考一下。如果最终做出决定,就勇敢的去实践。

英语考试

相信大家都对出国的英语考试要求有所了解。在申请之前需要完成两类英语考试,一类是与英语语言能力相关的考试(如:托福,雅思),一类是与个人学业能力相关的研究生入学考试(GRE和GRE sub)。大家申请之前一定要先查看某些感兴趣大学的申请语言要求,一般而言,美国学校很多都认可的是托福+GRE成绩,也有学校在英语语言能力方面同时认可托福和雅思,或者只认可雅思。许多大学和专业都对托福和雅思有最低分(或最低单项分)要求,一般而言许多大牛学校(如MIT)会要求托福至少100,雅思至少7.5。

我的语言考试一直是难以言说的痛,自己从17年2月开始备考,4月、6月、8月三战托福,分别获得87、96、99的总分,当时在暑研过程中一度觉得自己要失学,因为Dream School的托福要求是至少100分。还好陷入绝望的时候,我的清华老板、MIT大老板、小老板都愿意支持我先考英语,放下科研。由于9月份GRE和托福国内都没有考场,我就报了美国9.14号的GRE考试和国内10月的托福考试,想最后一搏。其实自己的问题主要是准备英语不够投入,每次只有考前几天开始复习,所以总是考不过。那段在美国复习GRE的日子的确刻骨铭心,每天从早上8.00到晚上11.00都在背单词和刷题,最后复习了22天,以154+169+3.5的成绩结束了GRE。回国之后依旧不敢放松,趁着GRE考完后的阅读速度,认认真真准备了2周托福,最后十月在长春考了106(S23)。记得那时候,我的第一个再来人的CD Nancy姐一直安慰心态即将崩溃的我,告诉我还有机会,还有机会,不要放弃,我至今依旧心存感激。所以,我其实10月末才彻底考过英语考试,而我很多同学甚至那时候PS都改了2遍了。不过我还是想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英语考试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要总想着还有下次,认真踏实的准备,如果实在运气差,到了10月也不要放弃,只要不到申请截止,都还有机会,一些学校甚至还能接受申请截止后补寄英语成绩。

下面简单说一下关于托福和GRE的备考经验,许多论坛(如小站托福、考满分)知乎都有详细的攻略,建议大家可以先看看了解一下这些考试。虽然我个人是先准备的托福,后准备的GRE,但还是建议大家先考GRE,后考托福。GRE的备考策略比较单一和简单,主要就是背单词和刷题练速度,而且GRE考完后提升的阅读速度可以有效提高托福的阅读成绩。GRE的复习主要是背单词的法则,推荐一本书叫《17天搞定GRE单词》,里面按计划背单词法很有用,每天要尽量背足够多的词,然后多复习,单词书选择那些有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就好,我选择的是新东方的《佛脚单词》,2000多个,比较精炼,适合我短期突击,如果想上330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再背《要你命3000》或者《GRE红宝书》。背单词1-2周后可以开始刷一些原题,理解做题的思路,做题过程中可以总结一些容易混淆的单词,辅助记忆,原题可以在考满分网或者新东方的补习班中拿到。GRE作文如果不是要求很高的分,那么考前几天背模板就可以。托福个人感觉最重要的是听力,因为托福的听、说、写三个部分都涉及听力,几乎是占了半壁江山。因此一定要在平时多放听力“磨耳朵”,可以用扇贝网进行托福听力原文的听写练习,练习听力最快的方法就是听写,同时还能提高打字速度。托福阅读比较简单,经过GRE洗礼后基本都能考28分以上,口语想突破23分比较难,需要特别的训练,如果不是对托福有特殊要求(有的学校可能有单项要求),可以优先把总分考过,口语目前来说背模板如果被认出来很可能会分很低,我建议提前准备一些自己的topic,不要套用网上的模板。托福写作主要是积累一些惊艳的单词和句式,然后想办法套上去,也不推荐套网上的模板,同样因为被认出来分就很低。

申请背景

我的申请背景属于同年级本科生里比较强的,GPA90+,Rank 1/105,2篇一作论文,两段MIT老板的暑研,3封强推(两封本校,一封MIT暑研老板)。所以当年由于觉得自己背景比较硬,申请得很激进。在这里还是劝学弟学妹该申的保底校还是要申请的,不然可能会有持续一个多月的失学恐慌。

这里介绍一下如何提高申请背景,就我今年的申请形式来看,对于我申请学校的PhD或者研究型硕士的申请,背景的排序可以看成:科研成果≈推荐信>GPA>经历>英语。值得关注的是GPA的比重有所降低,当然一些基础科学方向的申请GPA就比较重要,这里主要说的是工科。这样的话做暑研就变得非常必要了,因为可以同时提高科研成果和推荐信的质量。

清华有闯世界项目,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出去试试。一般来说暑研地点的选择上,Dream School和业界大佬这两者不可兼得,选择其一去主申就好。这里就不详细介绍暑研的申请攻略,学校讲座或者本专业学长学姐都可以很好的帮助自己提高暑研申请成功率。暑研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甚至提前开始做项目,暑假2个月玩命的干,积极与老师发邮件交流成果,留下个好印象,很可能拿到强推甚至投出论文。一次好的暑研能够极大的提高你的申请背景。我的两次暑研(大二暑假和大三暑假)都跟同一个老师,从最开始大二纯打工干活,到大三有自己的课题投出一篇一作论文,整个过程得到了老板的高度认可。最后MIT的申请,竞争非常激烈,全靠我老板在committee里力荐,才把我留下来。

科研的话,个人觉得经历的数量不重要,关键是成果,一个项目无论做成什么样子,最好都能有一篇英文的报告或者总结poster,投不出去可以放到arXiv上。推荐信的话,一般自己申请学校的老师的推荐信是最好的,其次是业界大佬的强推(当然大佬一定要了解你)。

GPA虽然排在科研和推荐信之后,但还是需要注意不要让它拖后腿,对于某些非常关心GPA的学校,GPA则会非常重要(很多硕士的申请甚至主要看GPA)。所以大一到大三还是不能放松学习。如何兼顾学习和科研则是时间管理的问题,相信大家会有各自的方法。

选校

好的选校对于申请至关重要。在选校方面,再来人会给予不少指导,给你推荐不同层次的学校。不过最终选什么还是会尊重你自己的决定。我的申请选校比较激进,也是因为我觉得自己背景还行,交通方向的同学可以参考我的选校,再加上一些更低一些的学校。

我最终申请的6个项目如下:

  • MIT Master of Science in Transportation;
  • MIT Master in City Planning;
  • UCB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PhD;
  • Stanford Sustainable Urban System PhD;
  • Cornell Transportation System Engineering PhD;
  • CMU Advanced Infrastructure Systems PhD.

基本都是Tier1的学校。我个人比较看中学校的综排,所以一些只是交通专业很强的学校我就没有申请。实际上还可以申请的学校有:UIUC、UW、GaTech、UT Austin、Purdue、UMD、东北大学、Umich。英国剑桥和皇家理工也有做交通的,但是个人比较喜欢美国的学校,而且英国托福口语最低25,我并没有达标,所以也没有申请。 在选校方面,个人觉得综排和专业排名是最先需要考虑的,每个人都希望能去比较好的学校,名校就业也会比较容易。很多人会说方向和兴趣match的问题,但是本科生其实很难决定未来的兴趣点,不过可以根据兴趣选教授。

我当时选校没有犹豫太多,定了几个综排高的学校,去问学长学姐里面有没有做交通或者类似方向的老师,有的话就去申请,幸运的是里面的老师做的方向我都比较感兴趣(可能主要是交通的方向太小了)。选校时问问学长学姐,有时可以发现一些非常好的项目,可以避免自己盲目的去找。

还有硕士和博士的问题,一个很直接的区别是博士给钱,硕士很少给钱(不过MIT的交通硕士属于研究型的,一直都是给钱的),不过美帝的博士毕业要求比较硬,如果不是对科研很有兴趣,的确没必要申PhD。一般而言硕士会比博士更容易录取,所以硕博混申也能更大概率最后有个书读。对于一些很不错的学校,比如UCB和Stanford,硕士和博士的录取难度差别就很大了,Master似乎今年发的比较多,但是PhD发的很少,这可能与科研经费减少相关。所以大家可以试试申一些名校的硕士,说不定中彩票了。 如果想读PhD但是录了Master又没给钱,也不要慌张,可以给学校教授套磁,说自己想读PhD,希望做他的RA,一般而言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第二个学期或者第二年当上RA,这样就只用付一年的学费,减小很大负担。实在不行还有国家留学基金(CSC)的项目,但是硕士给钱比较少,不过试试总是没错的。

文书与申请

申请文书里最重要的PS和CV,大部分学校都只会让你上传一个PS,当然也有学校PS的形式是问答(如CMU),还有学校在PS之外还会让你上传一个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比如UCB)。

先讲讲PS,我写PS时候首先找几个学长拿了他们当年申请时候写的PS,主要是为了看看他们如何着墨一些重点内容,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刚开始写PS时候的方法,先进行第一轮的模仿写作。PS的写作不外乎以下几点:1.介绍自己有多厉害;2.介绍自己为什么适合这个学校;3.写这个学校为什么适合自己。一般而言2、3点比较重要,最好能针对不同学校写不同内容。然后1、2两点要形成逻辑联系,让人看出自己成长和思考的过程。1、2两点的写作还有需要注意的是“客观成绩”和“主观思考”的分配。我在最开始写PS的时候,几乎都在罗列自己干了什么,自己有多厉害。后来与我的再来人Mentor讨论时候,她告诉我PS应该主要表现个人思考,客观成绩的罗列在CV上已经很明显,不需要再重复一遍。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后来在Mentor的指导下进行了PS的两三轮修改。

CV的套路也是先找学长的资料,看看他们会写哪些内容,然后再来人会给你一个模板,照着先写。我第一版CV内容很多,而且语言不简练,后来给导师修改之后,整体的排版和语言都变得非常精炼,个人非常满意!

申请填表时候最好认真一点阅读要求,比如UCB让填导师名字的时候,会先让你写Last Name,后写First Name,如果这个没认真读填反了想想也挺尴尬的。

申请过程中套磁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很多人靠套磁获得心怡的offer,也有人觉得套磁没啥用。这其实取决于你要申请的学校是committee制还是导师定人,如果是committee制度,那么除非套磁老师在committee里,不然作用真的不大。我发的套磁邮件主要内容是问问导师明年是否招博士(这个其实还是有必要的,最好提前问一下),然后说对他的研究感兴趣。收到的回复大概都是,我们招学生,欢迎你来申请,没有接到什么面试的邀请。大概是因为我申的学校几乎都是committee说了算,UCB的老师甚至明确说他们入学之后一年才选导师,让我先申请。所以我对套磁的态度是:申PhD问招不招学生还是有必要的,不要寄希望于发个邮件就能帮助你录取,话不要说死,不然放鸽子会很没礼貌。

申请提交结束后,很可能会有面试环节。我整个申请只收到2个面试,两个老板都是之前清华土木的校友,所以我面试时候比较随意。还是希望大家认真准备一下。第一步是好好调试自己的Skype设备,我第一场面试就skype语音声音极小,后来可能因为这样效果不太好CMU给降了硕士。第二步是准备一些高频的提问回答,比如:自我介绍、为什么选择某个项目、介绍自己的某段科研经历。科研提前准备一个Research Summary的ppt,这样到时候讲起来还可以拿出ppt来讲。

申请结果与感悟

申请结果如下

Project Results
MIT M.S.T. Offer with RA fellowship
Cornell Trans. Sys. PhD Offer with RA fellowship
CMU CEE-AIS M.S. Ad with $10,000/year
MIT M.C.P. Reject
UCB Trans. Eng. PhD Reject
Standford CEE-SDC PhD Reject

等待申请结果的过程真的很漫长,第一个offer是CMU给的硕士,5000美金不免学费其实和没钱没啥区别。当时不是很理解为什么CMU给降了硕士,想想可能是面试表现太差了,所以这个offer对我来说和拒信没多少区别。后来收到了MIT MCP的拒信,可能是我的背景和城规不匹配吧,然后一度陷入失学的恐慌,相当于先出的两个结果都是拒信。一直从三月初等到三月末,收到了Cornell的面试邀请,面试后第二周顺利拿到全奖offer,告别失学恐慌。不过内心依旧在等MIT的结果。 后来有一天早上起床,收到MIT老板的邮件,内容非常短,大概是“我有你申请的消息,明天skype聊一下”。那时候真心感觉要凉了,想想如果被录了,老板应该会先发:congratulation,然后再聊之类的,所以很担心是被拒了老板来安慰我。后来发现是我想多了,我老板就是这样一个神秘的人,专门要skype给我说congratulation,然后说skype是为了跟我说有奖学金,不用担心钱,专心科研就可以。那天早上聊完之后巨开心,后来收到正式offer,开心到了现在。MIT的交通申请今年尤其激烈,以前招20-30人,今年只招10个,录我其实非常悬,几乎全靠我老板强烈推荐,所以感觉去了之后一定要好好干活才行啊!

最后,祝福各位申请顺利!